j9九游会

艾灸知识
艾灸百科
推荐产品

范氏艾灸灸法养生---太乙灸

 太乙灸是灸疗中的一个字派,因为这种灸法火力柔和,辐射面广,效果神奇,至尊至 上,所以被称之为太乙灸。“太乙”是道家的词句,表示尊贵的意思。太乙灸在民间使用已久,早在唐朝陈藏器所著的《本草拾遗》中就已经有了太乙灸的组成配方。运用太乙灸的特殊功效,来温灸人体的四大养生要穴,以达到温补脾肾,调节先天后天之本,培补人体元气的功效。        1.四穴养生的原理  “正气是生命的动力,脾肾是动力的源泉”。肾是先天之本,脾犹如人体的发电机,肾犹如人体的蓄电池,正气就是人体的电力。大医张景岳云:“人之有生,全赖此气”。故古人云:“肾为一身之根,脾为五脏之母”。脾肾功能失常,就犹如大树缺水一样,叶落枝苦,人便会百病丛生。  用纯阳艾火温灸关元、命门、三里、中脘四大养生穴,具有补益肾气、健脾和胃、促进脾肾运动功能的功效。使正气自然不绝,脾土自然肥沃,肾水自然充满。土沃、水盈、气足便能生长万物,润养五脏六腑,四肢百骸,人便自然健康长寿了。   2.四穴的作用        3.1关元穴,又名丹田,任脉之穴,在脐下三寸处,居于下焦,真阴真阳关锁于此,为一身阳气所在,乃生化之源,男子藏精,女子藏血之处。        主治:阳痿早泄,梦遗滑精,遗尿癃闭,小便频数,尿浊尿血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;月经不调、闭经、痛经、崩漏带下、产后出血、阴挺等妇科常见病;腹胀腹痛,腹泻痢疾,脱肛便秘等肠胃系统疾病;各种疝气;浮肿;中风脱证及一切虚劳损伤;四肢厥冷等。关元穴是人体重要补穴之一。        3.2命门穴,又名精宫,督脉之穴,在第二腰椎之下于脐相对,男子藏精,女子以系胞;其气与肾通,是生命之根本,是维护生命的门户。主治:五劳七伤、虚损腰痛、尿频、阳痿、早泄及各种虚寒症。        3.3中脘穴,又名太仓,任脉之穴,在脐上四寸。具有调胃和中、补虚益气、健脾化湿之功能。  主治:胃脘痛、恶心呕吐、呃逆、反胃、疳嫉、腹胀、腹泻、溃肠病、胃下垂、浅表性胃炎、胃痉挛、消化不良、肠炎、胃神经官能症等一切胃肠病症,虚劳百损,四肢乏力等症候。  3.4三里穴,有名下凌,在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一横指处。具有补益脾胃、调和气血、扶正培元、祛邪防病的功效,是养生保健的第一要穴。  主治:胃痛、副胀肠鸣、呕吐、便秘、腹泻、水肿、神经疾病、急、慢性乳腺炎、肠痈等。        3.太乙灸的操作方法1.1温和灸  施灸时,将太乙灸的一段点燃,对准应灸的腧穴或患处,约距离皮肤2-3cm出进行熏烤,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,一般每穴玖3-5min。  1.2雀啄灸  施灸时,将太乙灸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穴位的皮肤(于施灸部位上约3cm高处),其距离并不固定在一定的尺寸,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,一上一下、一起一落,忽近忽远地施灸,温度达灼痛调至只有热感而无刺痛的距离,待灼痛停止后再将火焰移近至灼痛距离,在灼痛出现以后在离开,如此反复操作约3-5min。  1.3回旋灸  施灸时,将点燃一端的太乙灸,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一定的距离(约距离皮肤3-4cm的高度),但并不固定,而是在3-5cm直径的范围内,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,一次灸3-5min左右,以局部出现温热,出现热潮红为度。  1.4悬运灸  施灸时,将点燃太乙灸的一端,对准施灸部位的皮肤,保持一定的距离(约距离皮肤3-4cm左右的高度),但不固定,沿施灸部位左右直线缓慢移动,范围在5-10cm左右,一次施灸3-5min左右,以局部出现温热潮红为度。  1.5技术要领  要求术者精神注意力集中,观想艾之火力药气穿透穴位,温布全身。艾灰要勤弹,轻重结合,二轻一重。